而Solyndra的投资,赌博性质更浓,很可惜,它不是庄家,也押错了宝。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出口市场。案例从年赚2000万到停产2008年,由山西煤炭大户兰花集团投资成立的重庆兰花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万州落户。
如果明年的市场还是如此,我们公司可能要倒闭了。据他回忆,直到2010年4月,重庆兰花的一期工程年产500吨单晶硅及切片项目正式投产,高纯度硅切片开始销往市场。两年间,一家生产光伏材料的重庆企业,就从年赢利2000万元的巅峰跌落到停产甚至濒临倒闭的低谷。交锋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一方面,美国商务部于今年5月初裁决向中国光伏企业征收31% ̄250%的反倾销税。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的进入者,随即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进而是残酷的价格战。
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进入今年,尽管重庆兰花借设备改造、提升工艺、内部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让亏损面缩减到2000多万元,但最终难逃停产的命运。Q-cells的原因简单、直接,也更具代表性成本。
而2010年后,FirstSolar只得独立应对行业进一步压缩成本的要求,晶硅系厂商却是数千家共同努力。近日有人询问笔者光伏行业的前景,笔者想了一阵,给出个较为悲观的答案。5月,业内分析该公司资金水位降低至预警线,恐关门歇业,同年8月15日,该公司正式宣布破产,并列出4.856亿美元的债务。而SolarWorld这个德国光伏业的真正老大,本想接着最全的产品线把对手击垮,结果自己也尝到了苦果。
Q-cells成本Hold不住曾经业内最大的企业Q-cells的破产让人不胜唏嘘。此外,如果仅有SolarWorld一家提起申请,它的产能不足以达到整个欧盟产能25%的份额,因此不符合规定。
Solon的问题是欧洲人普遍存在的,危机感不强,轻视对手,而且对于成本问题始终不能正视。2010年5月行业形势最好的时候开业,年底即关闭工厂,该公司把问题归咎于供应商纠纷和各国(实特指中国)对电池制造商有更高补贴和劳动力成本更低。而欧盟对中国出口也涵盖了设备、汽车、飞机、奢侈品等各个领域。默克尔说印度人每天多吃一顿饭消耗了多一倍的粮食,那么难道印度人就不应该吃饱饭,中国人就不可以喝牛奶吗?SolarWorld在对抗谁?在美国双反前,尚德CEO施正荣曾称与SolarWorld的老板是朋友,彼此很熟悉,但时至今日发展到公开指责,显然两家已经形同陌路。
行业洗牌已经成为共识,但谁会死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死道友不死贫道。而如果德国真的想发展光伏行业,应该在降低补贴之外,引导行业健康的发展,帮助SolarWorld和Q-cells这样的企业转型,让组件供应商也保持合理的利润,毕竟2009年组件价格大幅下滑属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突发事件,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重复。在刚刚结束的英利海南会议上,中国的一位官员愤怒的指责某德国光伏企业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无耻行径: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却在德国本土想方设法损害中国光伏企业利益,联合SolarWorld共同申请。与前两次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召开的双反发布会不同,此次苗、施、高、瞿四人均未出席,会议由英利法务总监陈卓主持,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发言且措辞强硬,发言结束后,破天荒没给媒体问答时间,直接结束发布会。
默克尔说过一句挨骂的话: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导致全球粮食涨价。不过Q-cells仍然具备行业领先性,因此多方伸出了橄榄枝,其中Q-cells旗下薄膜子公司Solibro被汉能收购,对此举笔者不想做过多评价,汉能能从收购的铂阳太阳能手中签订200亿元的设备,收购Solibro并不令笔者意外,只是不知汉能对外公布2.1GW的薄膜产能,究竟销售情况如何?组件业务方面,有消息传说韩华新能源有意收购,双反态度暧昧,但尚未有正式消息传出,在这里祝福Q-cells,早日王者归来。
但Q-cells为代表的德国企业,这些富家子们显然不如中国企业更具适应性。美国众议院能源及商务委员会主席称:Solyndra破产只是这个失败的贷款计划的一部分。
2011年,全球57%光伏电池产于中国,台湾列第二位,份额占11%,而最大的装机市场德国本土生产的电池仅为7%。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集合了英特尔、高盛等大牛们做出来的产物。与2009年不同的是,这次很可能SolarWorld会如愿以偿,第一次光伏世界大战即将打响,而且已经取得德国环境部长彼得。简单的做个人工成本的对比,雇一个3000欧元/月的德国人可以雇8个中国工人,而且这些中国工人的工作时长至少是300天。笔者在国外参加InterSolar等展会时,询问国外的逆变器、材料等厂家是否有意进入中国市场,大多数都是摇头,其中还包括一些占据市场优势的行业巨头Solon骄傲轻敌顺带一提,索伦公司也于2011年12月破产,这是德国最早上市的太阳能企业,类似尚德一样,很多德国光伏公司由Solon的老员工成立(如Q-cells)或于其中就职的。
但同时Evergreen希望保留武汉的工厂艾格太阳能。但同样的体力劳动或者重复性的工作,第三世界国家工人的工作内容与之相同,却仅拿到与欧洲工人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工资,很明显这时不稳定的结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从无到有,在没市场、没技术、没原料这样三头在外的情况下做到世界第一。2010年5月行业形势最好的时候开业,年底即关闭工厂,该公司把问题归咎于供应商纠纷和各国(实特指中国)对电池制造商有更高补贴和劳动力成本更低。
5月,业内分析该公司资金水位降低至预警线,恐关门歇业,同年8月15日,该公司正式宣布破产,并列出4.856亿美元的债务。而欧盟对中国出口也涵盖了设备、汽车、飞机、奢侈品等各个领域。
SolarWorld在对抗中国时,实际也是在对抗自己的本国人民。从中国政府目前的态度来看,很可能会对欧盟做出错误裁决后采取相应的报复性措施。[page]Solyndra最著名的破产者Solyndra可谓业内最著名的破产企业。行业洗牌已经成为共识,但谁会死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在2009年时,SolarWorld甚至跟政府建言:进一步削减补贴。从国际形势看,美国、欧洲经济形势都不景气,这时一个强有力的中国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将带来极大的变数。
SolarWorld对并没有定价权的中国光伏企业冠以倾销字眼,逻辑上站不住脚。而如果德国真的想发展光伏行业,应该在降低补贴之外,引导行业健康的发展,帮助SolarWorld和Q-cells这样的企业转型,让组件供应商也保持合理的利润,毕竟2009年组件价格大幅下滑属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突发事件,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重复。
2011年Q-cells营收10.2亿欧元,比2010年锐减3.3亿,亏损高达8.46亿欧元,债转股计划失败后,Q-cells只得启动破产程序。简单的做个人工成本的对比,雇一个3000欧元/月的德国人可以雇8个中国工人,而且这些中国工人的工作时长至少是300天。
但笔者看来在行业顶峰贸然轻进,没有积累、没有渠道、甚至谈不上技术,实在是臭得不能再臭的一招臭棋。2009年该公司获得了5.35亿美元贷款,2010年奥巴马访问这家公司的工厂,美国能源部也扩大了对该公司的贷款担保额度.2011年8月底,Solyndra成为当月美国第三家破产的光伏企业,这使得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麻烦不断:许多官员质疑Solyndra贷款的非正常快速,而在发放贷款前一周,奥巴马一位资深顾问在白宫见了Solyndra最主要投资者,亿万富我乔治。但从深层次来看,它最大的敌人是市场经济规律和本国人民。默克尔说过一句挨骂的话: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导致全球粮食涨价。
损害他们利益的,也正是德国政府。相比其它企业,Solon幸运的被阿联酋光伏企业收购,保住了近500名员工的工作,今年五月,Solon持有在美亚利桑那的一个10MW的光伏发电项目被DukeEnergy收购。
但冷静下来的背后会发现她说的不无道理:长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以极差的生活质量换来了西方国家的幸福安稳。一些体力性和重复的工作,自然是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占优。
不过Q-cells仍然具备行业领先性,因此多方伸出了橄榄枝,其中Q-cells旗下薄膜子公司Solibro被汉能收购,对此举笔者不想做过多评价,汉能能从收购的铂阳太阳能手中签订200亿元的设备,收购Solibro并不令笔者意外,只是不知汉能对外公布2.1GW的薄膜产能,究竟销售情况如何?组件业务方面,有消息传说韩华新能源有意收购,双反态度暧昧,但尚未有正式消息传出,在这里祝福Q-cells,早日王者归来。表面上,SolarWorld对中国企业紧追不放,PlayDirty。
当然,我们也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政策和方针。
这是温家宝在会上发表讲话。
投资文化,10年之后的投资回报将是100亿。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0.2万亿元,增长29.5%,加快20.5个百分点。
HFF6120G03EV纯电动公交车将携带12组锂电池,整个车身没有传统的发动机,取而代之的是电源动力系统。
刘燕华表示,目前世界各国已展开绿色技术研发的竞争,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领导权。